一臺12000元的蘋果筆記本電腦,當你只花1072元時,很多人心動了。這就是分期付款的誘惑。
雙11時,不少“剁手黨”通過分期付款的方式,擁有了心儀的物品。雙12又臨近了,不少商家又大打分期付款牌。
分期付款真的合算嗎?
在信用卡業務是,分期通常有兩種形式,一種是分期付款式消費,另一種是分期還款式。前者是先付一小部分錢就能購買一個大件商品,后者是先支付全部款項,然后分期償還。兩者能夠吸引消費者的亮點通常一樣,那就是免利息。只收取一定的分期手續費,讓持卡人提前實現自己的購物夢想。
就以上述刷卡消費為例。當你只花1072元就用上一款價值12000元的品牌電腦時,是不是有一種很爽的感覺。實際上,這種提前占有欲,其實成本不低。
目前信用卡中心對分期付款通常力推“零利息、零手續費”的優惠,每期只收取0.6%左右的分期費用,即年化利率在7.2%左右。
可是,大家得清楚,這個分期費用的基數是消費金額的總額。比如說,一筆12000元的刷卡消費,無論你是選擇6期、12期,還是24期還款,每期的分期費用都是72元。若分12期還,分期費用就是854元。
事實上,無論分多少期來歸還刷卡消費,其欠款本金理論上是依次遞減的,這樣到了第12個月,其本金只剩下1000元,但所付出的分期費用依然是72元,換算成年化利率是80.4%。按照本金實際遞減的情況,這筆12000元的分期付款消費,實際支付的分期費用年化利率約為13.03%,這明顯高于一年期貸款利率。
此時,不少持卡人才明白過來,原來所謂的“免息零手續費”,全被“塞進”分期費用,還被數倍高額收取。
其實,除了高企的分期費用,分期付款的商品通常比一次性付款的商品標價高10%左右。比如上款標價12000元的同款品牌電腦,在實體店或網上商城,選擇一次性付款,價格在11080元左右。
而分期付款任何一次逾期,就都有可能記錄在案。由此,銀行為了迎合持卡人推出的分期付款,雖然可以讓許多持卡人提前圓上購物夢,但從征信記錄和成本方面考量,其實并不劃算。畢竟分期付款消費與貸款購物并沒有本質的區別。
時值年底,各大商城又在備戰“雙12”撩起大家的購物欲望,大宗分期付款時,得厘清商家的優惠。若非理性消費,導致不能按時還款,不僅需繳納超限費和利息,還將影響個人信用記錄,從而影響買房、購車等大額消費的貸款需求。